春為四季之首,萬象更新之始,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春三月,此謂發(fā)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春季陽氣上升,大地回暖,萬象更新,生機盎然,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,春季也是一年中養(yǎng)生的黃金季節(jié),“春不養(yǎng),夏易病”,因此,做好春季養(yǎng)生保健,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。
春天,特別是早春,新鮮蔬菜、水果上市的數(shù)量少,品種也單調,所以,人的膳食往往缺少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不少人就出現(xiàn)口舌生瘡、牙齦出血等微量元素不足的癥候,老年人還容易上火,表現(xiàn)唇干舌燥和便秘。中醫(yī)主張春季養(yǎng)生要“養(yǎng)肝為先”。對于春季養(yǎng)生來說,飲食調養(yǎng)的作用舉足輕重。冬季過后,人的脾胃功能虛,應選吃助正氣和補元氣的食物,要多吃些能健脾胃的甜食,還宜適量吃些有助抵御風寒的辛辣之品,應忌酸澀、油膩,少吃生冷。按照現(xiàn)代營養(yǎng)學觀點,則應著重進食富含優(yōu)質蛋白質和少脂的魚、雞、豆制品、蛋類、硬果類食物,并要特別注意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。春季,人易上火,經常出現(xiàn)舌苔發(fā)黃、口苦咽干等情況,因此,飲食宜清淡,忌油膩、生冷及刺激性食物。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吃些敗火的食物,如綠豆湯、金銀花茶、菊花茶、蓮子心泡水等。而稍微有些辛味的東西,如蔥、生姜、韭菜、蒜苗等都是養(yǎng)春氣的食物。此外,適當食用蔥姜蒜,能有效預防感冒,也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。唐朝醫(yī)學家孫思邈《千金方》有句話叫“二三月易食韭”。食用這些東西,對人體春季陽氣生發(fā)很有好處。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還指出,春天飲食應“省酸增甘,以養(yǎng)脾氣”。中醫(yī)認為,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,易發(fā)肝氣過旺,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,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。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,而酸味入肝,其性收斂,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(fā)和肝氣的疏泄,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,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。這正是慢性胃炎、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(fā)的原因之一。而包括大棗和山藥在內的甘味食物,口感甜、可補益脾胃,常吃可提高人體免疫力。如將大棗、山藥、大米、小米一起煮粥,不僅可以預防胃炎、胃潰瘍的復發(fā),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,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。糖尿病人應少吃甜食。春季氣溫逐漸升高,細菌、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,活力增強,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。因此,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。西蘭花等新鮮蔬菜,以及柑橘、檸檬等水果,富含維生素C,具有抗病毒功效;胡蘿卜、菠菜等黃綠色蔬菜,富含維生素A,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,從而可抵抗侵襲。初春萬物復蘇,為大地帶來了無限的生機。這個時期人們普遍感覺困倦乏力,就是通常說的“春困”。“春困”使人身體疲乏,精神不振,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,如胡蘿卜、南瓜、番茄、青椒、芹菜等,對恢復精力、清醒頭腦很有裨益。也可喝上一杯濃濃的花茶,不僅芳香撲鼻,還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。春季,人體要利用秋冬季節(jié)儲存的營養(yǎng)和能量,轉換成氣血,春季綠色植物萌發(fā),蔬菜大量上市,適合多吃些蔬菜以適應自然界生長特點,春季肝火旺,肝氣郁結,可以吃些陳皮、菊花、枸杞,少吃羊肉等助肝火之品。唐代藥王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提出“春時宜食粥”,春季喝粥應選擇溫性或平性的材料煮粥,最好選擇小米、大米、糯米、玉米等,以健脾益氣,粥中可適當加入甘味中藥,如山藥、芡實、大棗等,也可酌情加健脾化濕中藥如白扁豆、薏米、紅小豆等。
來源:文章來源江蘇省中醫(yī)院,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(lián)系。
聲明:本文僅作健康科普,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去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診,謹遵醫(yī)囑。